2007年,中国年平均气温10.1℃,较常年偏高1.3℃,再创历史新高,为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图 1),也是连续第11年偏暖。各地年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其中北方和中东部地区偏高尤为明显(图 2),东北、华北大部、黄淮大部、江淮、江南大部、西北大部及西藏中西部偏高1~2℃。北京、上海、天津及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新疆13个省(区、市)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吉林、河南与历史最高值持平;北京连续20年、上海连续14年较常年偏高。
冬季(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中国平均气温为-2.4℃,较常年同期偏高1.9℃,为1951年以来第二暖的冬季。除西南地区东部及青海大部接近常年同期外,中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以上,其中东北、华北北部和西部以及内蒙古大部、山东中东部、陕西北部、新疆北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2~4℃,黑龙江、吉林的部分地区偏高达4~6℃。辽宁、吉林、黑龙江和重庆冬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值,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及甘肃与历史同期最高值持平。
春季(2007年3—5月),中国平均气温为10.9℃,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与2004年并列)。除东北、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南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接近常年外,中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偏高1~2℃,其中江苏、浙江北部、安徽东部、湖北中部、河南南部、新疆西部和北部等地偏高2~4℃。上海和江苏、安徽、青海春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夏季(2007年6—8月),中国平均气温为21.3℃,比常年同期偏高0.9℃,为历史同期次高值。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东北大部、华北北部、江南东部及内蒙古大部、湖南西南部、南疆大部、西藏西部等地偏高1~2℃,内蒙古中东部偏高2~4℃。内蒙古、浙江夏季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广西与历史同期最高持平。7月至8月上旬,江南、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
秋季(2007年9—11月),中国平均气温10.1℃,比常年同期偏高0.8℃。与常年同期相比,中国大部地区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黑龙江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新疆北部、青海南部、西藏大部气温偏高1~2℃。
1.2 降水2007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07.9mm,接近常年。年降水量空间分布,黄河以南地区及东北东部一般在500mm以上,其中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西南东部等地为1000~2000 mm,黄河以北地区不足500mm。与常年相比(图 3),总体上西部地区偏多、东部地区偏少,其中西北地区中西部明显偏多,东部地区为中间(淮河流域)偏多、南北偏少。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江西北部、南疆西部等地偏少20%~50%;西北中西部及山东半岛、苏皖北部偏多20%~50%,其中新疆中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北部等地偏多50%以上;中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北京连续9年偏少,湖南、广西连续5年偏少;新疆连续10年偏多,青海连续5年偏多。
冬季,中国平均降水量36.5mm,接近常年同期。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和中西部、湖北大部、重庆大部、四川南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青海东部、西藏中南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至2倍,局部偏多2倍以上;中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东北西南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华南南部以及甘肃西部、新疆南部等地偏少25%~80%。
春季,中国平均降水量125.3mm,较常年同期偏少5.7mm。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山东大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新疆北部、西藏西部、云南大部、四川西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至1倍,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江南大部及新疆南部、陕西中部、甘肃陇东、宁夏南部等地偏少25%~80%;中国其余地区接近常年同期。江西、湖南春季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春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其中3月下旬至5月中旬,北方大部地区持续少雨,发生大范围春旱。
夏季,中国平均降水量326.2mm,比常年同期偏多9.8mm。黄淮大部、江淮北部、江汉、西北中西部、西南东部以及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至1倍;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大部、吉林西部、河北北部、江西东北部、浙江西部等地偏少25%~50%;中国其余地区基本接近常年。内蒙古夏季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淮河流域汛期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发生特大暴雨洪涝;东北及江南、华南发生严重夏旱或伏旱。
秋季,中国平均降水量109.5mm,比常年同期偏少11.7mm。东北西部、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大部及内蒙古东部、新疆中北部、贵州东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80%;华北大部、西北大部、东北东南部及山东半岛、浙江中东部等地偏多25%至1倍,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新疆南部偏多1~2倍;中国其余大部地区接近常年。9月下旬至12月中旬,江南、华南发生大范围严重秋冬连旱;9月底至10月中旬,西北地区中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及西南东部出现罕见连阴雨天气。
2 主要天气气候事件2007年,中国部分地区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气象灾害多发并发。夏季,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受暴雨影响,多个大城市出现严重内涝;北方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秋雨。北方地区发生大范围春旱;东北出现严重夏伏旱;江南、华南遭遇严重高温伏旱和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热带气旋登陆多,死亡人数少,强台风圣帕、韦帕和罗莎给南方多省带来严重损失。初春,辽宁、山东遭遇罕见暴风雪(雨)。局地强对流天气频发,雷击灾害伤亡重。春季,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少,但出现时间集中。总体看,2007年干旱面积偏大、暴雨洪涝损失重、城市内涝频发、雷击灾害伤亡多。
2.1 暴雨洪涝2007年,南方部分地区夏初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淮河流域汛期发生特大暴雨洪涝;河南、陕西、山西7月底出现特大暴雨灾害;重庆、济南等地暴雨造成严重城市内涝;云南遭遇特大泥石流、滑坡灾害;北方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秋雨。总的来看,与2001年以来灾情相比,暴雨洪涝经济损失偏重,死亡人数接近常年。
6月6—9日,西南地区东部、江南、华南出现较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局部地区降大暴雨,过程降水量普遍有50~150mm。粤、桂、黔、湘、赣、闽6省(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1374万人受灾,79人死亡,49×104hm2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9亿元。
6月29日至7月26日,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天气,总降水量一般有200~400mm,其中河南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中西部有400~600mm;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50%至2倍,河南信阳偏多达3倍。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465.6mm,超过2003年和1991年同期,仅少于1954年,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图 4)。由于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后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启用10个行蓄(滞)洪区分洪。受暴雨洪水影响,安徽、江苏、河南等省共有2922.2万人受灾,死亡35人,紧急转移安置101.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18.7×104hm2,其中绝收面积65.3×104hm2;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6.1亿元。
7月28—31日,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其中河南卢氏3个半小时降水量达53.3mm,山西沁源、阳城、安泽24小时降水量超过100mm。暴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三省因灾死亡134人,直接经济损失50多亿元。
盛夏,重庆、济南、乌鲁木齐、郑州、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遭受暴雨灾害,内涝严重,交通受阻,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7月16—20日,重庆西部出现强降水过程,其中17日沙坪坝降水量达262.8mm,突破1892年以来日雨量极值。7月18日,山东省出现强降水天气,济南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mm,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突发的大暴雨造成济南市严重内涝,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7月16—19日,新疆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过程,其中17日乌鲁木齐降水量57.4mm,突破有记录以来的极值。
7月18—24日,云南遭受大雨、暴雨袭击,腾冲、大关、临沧、盈江、普洱、江城等县(市)出现洪涝、泥石流、滑坡灾害。全省因强降雨造成51.8万人受灾,8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8.7亿元。
9月26日至10月14日,西北中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持续雨(雪)天气,降水量一般有50~200mm,比常年同期偏多2~5倍;降水日数普遍在10天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5 ~14天。甘、宁、陕、晋、冀、鲁6省(区)平均降水量仅少于2003年同期,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区域平均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9天,为历史同期最长秋雨。持续阴雨(雪)天气使秋收秋种受到严重影响,甘、鲁、晋、冀、陕、青6省直接经济损失95.3亿元。
2.2 干旱2007年,北方发生大范围春旱;东北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夏伏旱;江南、华南出现严重高温伏旱和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并延续至初冬。总体看,2007年中国干旱范围偏大,灾情也偏重。
3月下旬至5月中旬,北方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50mm,比常年同期偏少25%~80%,宁、甘、陕、晋、豫、冀6省(区)平均降水量只有23.7mm,不足常年的一半,为历史同期最少值。降水持续偏少,加之气温明显偏高,大风天气多,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春旱。
6月11日至8月10日,黑龙江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43.1mm,为历史同期次少值,三江平原发生多年罕见的夏伏旱,全省779万人受灾,受旱面积568×104hm2,其中绝收面积45.7× 104hm2,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另外,辽宁、吉林初夏旱也比较严重。
7月1日至8月10日,江南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139.2mm,为历史同期第三少;区域平均气温则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值,广东、福建、浙江等省部分地区最长连续高温日数突破历史极值。高温少雨导致干旱发展迅猛,旱情严重。湖南、江西、广东、广西4省(区)因旱有371.9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9月下旬至12月中旬,江南、华南及西南东南部降水明显偏少,其中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福建6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73.1mm,为历史同期次少值。长时间少雨,致使上述地区发生五十年一遇特大秋旱,干旱持续至初冬。因旱造成300多万人、25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主要江河湖库水位持续走低,城市供水、航运和水利发电等受到很大影响。
2.3 热带气旋2007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个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生成个数较常年(平均27个)偏少,其中有8个在中国登陆,登陆个数比常年偏多1个,登陆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及9月下旬至10月初。热带气旋共造成8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97.7亿元;强台风圣帕、韦帕和罗莎造成的损失比较严重。2007年热带气旋造成的经济损失接近1991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但死亡人数明显少于常年。
0709号强台风圣帕8月18日在台湾花莲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50m·s-1,19日在福建惠安再次登陆。圣帕是2007年登陆中国强度最强、影响最大的台风,降雨强度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0713号强台风韦帕9月19日在浙江苍南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速45m·s-1。韦帕的特点是发展迅速、强度强、范围大、路径西折、风大雨强。
0716号强台风罗莎10月6日先后两次在台湾宜兰登陆,7日在浙江苍南至福建福鼎一带沿海再次登陆。罗莎是1949年以来登陆浙江最晚的一个台风。
2.4 低温冻害及雪灾2007年,中国因雪灾和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407.2×104hm2,较常年偏大,但较2006年少。
3月2—5日,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其中辽宁、山东等地出现历史最强的暴风雪,渤海湾、莱州湾以及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瞬时最大风力达13级。暴风雪造成辽宁许多城市交通瘫痪,120多万人受灾,14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9亿元;山东省64万人受灾,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9.6亿元。
4月初,受强冷空气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降温天气过程,降温幅度普遍在10℃以上,局部地区超过16℃。陕西、山西、河南等地遭受严重低温冷冻灾害,共造成505.5万人受灾,作物受灾面积46.6×104hm2,其中绝收面积8.7×104hm2,直接经济损失33.1亿元。
2.5 局地强对流2007年,中国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频繁,雷击灾害严重,死亡人数多;江西、重庆、浙江等省(市)受灾严重。
5月23日,重庆市开县发生严重雷击灾害,造成7名小学生死亡,44人受伤。6月22—25日,江西省上饶、南昌、抚州等市的部分地区遭受严重雷电、风雹灾害,因灾死亡41人(其中雷击死亡36人)。6月25日,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重大雷击事件,造成7人死亡。
7月3日,江苏扬州高邮市、安徽滁州天长市遭受龙卷风袭击,造成14人死亡,117人受伤,近1800间房屋倒塌。7月9—11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山东34个县(市、区)146万人受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1×104hm2。7月24—26日,甘肃出现区域性冰雹灾害,造成15个县的71.8万人受灾,1人死亡;农作物受灾面积7.2×104hm2。
2.6 高温5月25—29日,华北、黄淮等地出现较大范围高温天气,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安徽北部、山西南部以及陕西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及天津等地达到38~41℃,一些站点日最高气温突破当地5月最高气温历史极值。
7月至8月上旬,江南、华南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高温日数一般有20~30天,部分地区超过30天;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高温日数偏多10~15天,广东、浙江、湖南的部分地区偏多15天以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广西等省(区)部分地区最长连续高温日数超过历史同期极大值。
2.7 沙尘暴2007年春季,中国北方平均沙尘日数为2.0天,比常年同期偏少3.6天,为1961— 2007年期间春季沙尘日数第三少的年份。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15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6年同期偏少;其中强沙尘暴过程1次,比2006年偏少4次。沙尘天气出现时间集中,3月24日至4月3日的11天中出现5次沙尘天气过程,平均两天1次。3月30—31日的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07年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次,影响了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分地区。
2.8 大雾2007年,中国中东部大部雾日一般有10~40天。与常年相比,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江淮西部及辽宁中部、广西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偏多2~8天;东北大部、西北东南部、江淮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大部、西南东部和南部偏少5~20天,局部地区偏少20天以上。大雾天气对交通造成较大影响。
2月10—12日,湖北出现连续大雾天气,造成多条高速公路全线关闭,长江湖北段全部停航,武汉天河机场航班关闭5小时。2月11日,沪昆高速公路江西樟树段因大雾发生多起交通事故,造成11人死亡,39人受伤。3月25日,安徽省合徐高速公路由于大雾引发多起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30人受伤。10月26—27日,中国中东部出现大范围大雾天气,影响面积总计约41.8×104km;26日,北京首都机场大多数航班延误,大量旅客滞留;京津塘等4条高速公路及东、南六环临时封闭;山东境内6条高速公路的52个出入口因雾封闭;27日,江苏宁通高速因大雾发生15起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