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云南省玉溪市气象局, 玉溪 653100;
3. 海南省气象台, 海口 570100;
4. 云南省气象台, 昆明 650034;
5. 云南省文山州气象局, 文山 663000
2. Yuxi Meteorological Office of Yunnan, Yuxi 653100;
3. Hai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Haikou 570100;
4. Yunnan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Kunming 650034;
5. Wenshan Meteorological Office of Yunnan, Wenshan 663000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但几乎每年都受到西行热带气旋的影响(郭荣芬等,2010b)。近年来气象工作者在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方面做了很多细致的研究,得到不少有意义的结论(郭荣芬等,2005;2010a;2013;许美玲等,2011;尤红等,2008;2011;鲁亚斌等,2007;张玲等,2014;曹晓岗等,2012;李英等,2004a;2004b;2005;刘爱鸣等,2007;康岚等,2013;孙建华等,2006;孙瑞等,2006)。许美玲等(2011)指出,西行台风在两广登陆后继续西行,或穿过海南岛进入北部湾在越南北部登陆对云南会产生较大影响,是云南产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许美玲等(2011)利用历史西行台风资料统计发现,进入18°N以北、110°E以西的关键区域的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对云南省才会产生影响,并按影响程度把该关键区划分为关键区Ⅰ、关键区Ⅱ和关键区Ⅲ。统计分析表明进入关键区Ⅲ(即20°N以北、105°E以西的区域)的西行台风对云南的影响最大,进入这个区域的TC将对云南大部地区造成影响,特别是滇南部分地区,几乎每次进入关键区Ⅲ的TC都会造成滇南出现大到暴雨。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均生成于盛夏8月(陶亦为,2012;杨舒楠等,2013),它们均进入西行台风影响云南的关键区Ⅲ,同样造成云南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雨,本文以上述两个TC为例,对其路径、移动速度、环境场、物理量场和云图等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西行台风对云南降水的影响机制,为做好西行台风影响低纬高原产生的降水预报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所用西太平洋热带气旋(TC)路径资料取自中央气象台的台风实时业务定位数据,24 h警戒区内时间间隔为1 h。云南省124个国家气象站降水实况,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时间分辨率逐6 h)。
1 两个TC活动及云南降水实况对比1213号台风启德于2012年8月13日08时(北京时,下同)在台湾鹅銮鼻东南方约920 km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 m·s-1),中心最低气压998 hPa。14日23时在菲律宾吕宋岛近海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5日17时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逐渐向广东沿海靠近。16日05时,“启德”在南海北部海面加强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3 m·s-1),中心最低气压975 hPa。17日12:30前后在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湖光镇沿海2次登陆。17日21时前后,以台风强度在中越边境交界处沿海3次登陆。登陆中越边境后,“启德”18日凌晨在越南东北部地区减弱为热带风暴,14时减弱为热带低压,17时对其停止编号(图 1a)。受其影响,17日20时到19日20时云南南部出现大到暴雨(图 2a)。
![]() |
图 1 TC移动路径图 (虚线部分为停止编报后热带低压移动路径,括号内为TC中心气压)(a)1213号台风启德移动路径,(b)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移动路径 Fig. 1 TC tracks (Dashed line denotes the track after stopping TC advisory issuing, numbers in bracketsdenote the minimum sea level pressure near TC center)(a) 1213 Kai-tak, (b) 1309 Jebi |
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于2013年7月31日02时在南海生成,08时加强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18 m·s-1),中心最低气压998 hPa。随后以10 km左右的时速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趋向海南东部和粤西海面,强度继续加强。2日00时,“飞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5 m·s-1),中心最低气压985 hPa,强度加强为强热带风暴。随后“飞燕”横穿海南省北部地区,于3日凌晨移入北部湾东部海面。3日14时强度减弱为热带风暴。3日20时“飞燕”中心位于越南北部宣光市境内,减弱为热带低压,之后其强度持续减弱,已很难确定其环流中心,3日23时中央气象台对其停止编号(图 1b)。受其影响,3日08时到5日08时云南南部出现大到暴雨,中部出现中到大雨(图 2b)。
![]() |
图 2 2012年8月17—19日(a)和2013年8月3—5日云南降水分布(单位:mm) Fig. 2 The distribution of heavy rainfall in Yunnan (unit: mm) (a) 17-19 August 2012, (b) 3-5 August 2013 |
对比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两个TC活动及影响(表略),两者的相同之处:(1) 进入了西行台风影响云南的关键区Ⅲ(即20°N以北、105°E以西的区域);(2) 影响云南的时间相同,均在盛夏8月,并且影响云南的时间均为2 d。(3) 造成云南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而不同点在于:(1) 它们的生成源地不同,“启德”生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飞燕”则生成于南海中部海域;(2) 移动路径不同,“启德”的移动路径是偏西路径,而“飞燕”的移动路径是西北路径;(3) 强度不同,“启德”最终发展为台风,“飞燕”仅发展为强热带风暴;(4) 对云南的影响略有不同,“启德”和“飞燕”均造成云南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雨天气,但“飞燕”还造成了云南中部的降水天气。
总体而言,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都在盛夏影响云南,进入20°N以北、105°E以西的区域,造成了云南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雨。但强度强而移动路径为偏西路径的“启德”比强度弱移动路径为西北路径的“飞燕”降水范围小。
2 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 2.1 500 hPa环流形势特征西太平洋台风的移动,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和西风带环流的影响(郭荣芬等,2010a; 2010b)。分别取强降水明显时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上述两个TC影响云南期间,天气系统的配置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2012年8月17日20时“启德”影响云南期间(图 3a),500 hPa上青藏高原上的大陆高压位置偏西,东伸脊点位于92°E附近,西太平洋副高为带状,西伸脊点位于102°E,脊线位于30°N附近,此时的TC位于副高的西南侧,强度为台风,副高西南侧为东南风到偏东风,引导气流有利于台风向西移动。17日21时前后,“启德”以台风强度在中越边境交界处沿海第三次登陆。随着TC的登陆,“启德”强度有明显的减弱,“启德”18日凌晨在越南东北部地区减弱为热带风暴,14时减弱为热带低压,从强度上“启德”减弱后的热带低压还是比“飞燕”的要强一些。8月18日08时(图 3c),青藏高原上大陆高压少动,副高西伸,减弱的热低压继续西移,云南自东向西出现明显降水。8月18日20时(图 3e)后随着副高的不断增强西伸,降雨区由滇东南渐渐转到滇西南,降雨区的位置与低压减弱后形成的低压倒槽东南气流的位置相对应,东南气流给降雨区带来能量和水汽。
![]() |
图 3 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风场 (阴影区为风速≥20 m·s-1的大风速区)(a)2012年8月17日20时, (b)2013年8月3月08时, (c)2012年8月18日08时, (d)2013年8月3日20时, (e)2012年8月18日20时, (f)2013年8月4日08时 Fig. 3 Geopotential field and wind field of 500 hPa (Shaded areas indicate strong wind velocity ≥ 20 m·s-1)(a) 20:00 BT 17 August 2012, (b) 08:00 BT 3 August 2013, (c) 08:00 BT 18 August 2012, (d) 20:00 BT 3 August 2013, (e) 20:00 BT 18 August 2012, (f) 08:00 BT 4 August 2013 |
而2013年8月3日08时“飞燕”影响云南期间(图 3b),500 hPa上青藏高原的大陆高压位置偏东,东伸脊点位于100°E附近,副高为块状,西伸脊点位于110°E,脊线位于30°N附近,登陆后的TC位于副高的西侧,副高西侧为偏南风,引导气流有利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向西北方向移动。“飞燕”于3日14时减弱为热带风暴,20时减弱为热带低压。8月3日20时(图 3d),青藏高原上大陆高压加强东伸,副高同样加强西伸,两高间的辐合区变窄,位于四川东部,减弱的热低压西北移受阻,强度迅速减弱,已画不出明显的低压中心,同样云南自东向西出现了明显的降水。8月4日08时(图 3f)后受西伸副高的推挤,低压倒槽位于滇中及以西地区,副高西侧的偏南风分量比较大,给滇中输送了大量饱含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东南气流和偏南气流,造成了楚雄一带的降水。
两个TC影响云南的后期(图略),副高均不断西伸,588 dagpm线渐渐由滇东向西推进,最终将热带低压倒槽挤出云南,整个云南被高压控制,TC的影响趋于结束。
2.2 低层环流形势特征由700 hPa风场可以看到(图 4),两个TC倒槽影响云南期间,低层环流形势相似。副高控制着华南大部,相比较而言,“启德”影响期间,副高呈带状,位置偏北,强度偏弱,而“飞燕”影响期间,副高呈块状,位置偏南,强度偏强。两个TC均位于副高的西侧或西南侧,均有明显的偏东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提供水汽。两个TC登陆的地点极其相似。“启德”影响期间,由于其强度比“飞燕”强,其低层的偏东风风速也较大。除了来自减弱的热带气旋自身的水汽外,两个TC影响云南期间,都有来自孟加拉湾的低空急流将水汽经由中南半岛南部补充进入低压倒槽的东侧。这就使得虽然由于摩擦作用使得热带低压不断减弱,但仍在云南南部地区造成比较强的降水。
![]() |
图 4 700 hPa位势高度场和风场 (阴影区为风速≥12 m·s-1的大风速区)(a)2012年8月17日20时, (b)2013年8月3日08时, (c)2012年8月18日14时, (d)2013年8月4日02时 Fig. 4 Geopotential field and wind field of 700 hPa (Shaded areas indicate strong wind velocity ≥ 12 m·s-1)(a) 20:00 BT 17 August 2012, (b) 08:00 BT 3 August 2013, (c) 14:00 BT 18 August 2012, (d) 02:00 BT 4 August 2013 |
不同的是“启德”低层的西南低空急流出现得早一些,在低压环流仍完整的2012年8月18日14时(图 4c)就已存在,“飞燕”的西南低空急流则在影响云南的后期2013年8月5日02时才建立。“飞燕”影响期间,由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较强,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被输送到两广、湖南和江西,“启德”的水汽和能量更多输送到广西境内和云南、贵州、四川。此外,相比之下,“启德”的低压环流形势比“飞燕”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两个TC影响后期,低压倒槽自东向西移出云南,云南大部转为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和偏南气流控制。
从环流形势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个TC影响云南初期,“启德”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西,而“飞燕”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东;副高脊线都位于30°N,但“启德”位于副高的西南侧,取偏西路径影响云南,“飞燕”位于副高的西侧,取西北路径影响云南。两个TC影响云南中期,副高加强西伸,青藏高压与副高间的辐合区变窄,但“飞燕”影响期间,青藏高压加强东伸,两高间的辐合区比“启德”影响时偏东,这样,减弱后的TC“飞燕”在云南中部停留时间增长。到了两个TC影响云南后期,副高仍不断西伸,整个云南渐渐被高压控制,TC的影响趋于结束。
3 卫星云图特征云图(图 5)分析表明,“启德”登陆减弱后的对流云系自东向西影响了云南的南部边缘地区,强度渐渐减弱。“飞燕”的外围云系自东向西影响了云南滇中以南大部地区。两个TC活动给云南带来的强降水都产生在相当黑体亮温梯度最大的区域。“启德”影响期间,明显的对流云系位置偏南,中心温度为200 K的冷云区主要位于云南南侧的越南等地,而“飞燕”影响期间,对流云系位置偏北,中心温度为200 K冷云区直接影响了滇西南。这主要与“飞燕”的西北移动路径有关,且“飞燕”云系在西北移动的过程中,于8月4日14时在滇中至滇西南一线重新形成了一条中心温度为240 K对流云带,这条对流云带正好位于图 3f所示的气旋性风场中,且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两支气流的汇集区也是在这个区域,有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在此汇集。正是这条云带造成了滇中地区的降水。从而使得强度不及“启德”的“飞燕”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在云南造成范围更广的降水。
![]() |
图 5 两个TC影响期间FY-2E红外云图和相当黑体亮温(单位:K)合成图 Fig. 5 FY-2E infrared cloud and blackbod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in two TC impact periods (unit: K) |
登陆的TC若能继续获得外界水汽的补充,则有利于其气旋性环流在陆地上的维持。17日20时“启德”以台风强度在中越边境交界处沿海第三次登陆,700 hPa水汽通量大值区维持在低压北侧偏东气流中,随着低压受地形摩擦不断减弱,水汽通量大值区极值逐渐减弱,从30×10-2 g·cm-1·hPa-1·s-1减弱到14×10-2 g·cm-1·hPa-1·s-1。19日02时副高西伸到贵州东部,700 hPa上已没有明显的低压中心,此后水汽通量的大值区位置逐渐转到西南季风气流中,强度为18×10-2 g·cm-1·hPa-1·s-1。17日20时水汽辐合中心在低压西北侧,水汽辐合中心值为-4×10-7 g·cm-2·hPa-1·s-1。18日02时低压中心有所减弱,但水汽辐合中心却由原来的-4×10-7 g·cm-2·hPa-1·s-1增强为-8×10-7 g·cm-2·hPa-1·s-1,水汽辐合中心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19日02时前,水汽辐合中心一直位于低压倒槽槽前,强度维持在-4×10-7~-6×10-7 g·cm-2·hPa-1·s-1。随着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水汽辐合中心位于急流的左侧,强度有所加强,但极值中心不在云南境内,云南西南部维持-4×10-7 g·cm-2·hPa-1·s-1。19日08时偏南气流增强,云南西南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强度维持在-4×10-7~-6×10-7 g·cm-2·hPa-1·s-1。19日20时后水汽辐合减弱,云南境内没有明显辐合中心。
“飞燕”于8月3日凌晨移入北部湾东部海面,08时开始对云南产生影响,其700 hPa水汽通量大值区位于低压东北侧的东南气流中,强度为30×10-2 g·cm-1·hPa-1·s-1。3日14时,水汽通量大值区北抬西伸,强度未减,位置为低压北侧。4日02时水汽通量强度为22×10-2 g·cm-1·hPa-1·s-1。4日08时700 hPa上已无闭合低压中心,受西伸副高的推挤,低压倒槽位于滇中及以西地区,水汽通量大值区位置转为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和西南季风气流中,强度为20×10-2 g·cm-1·hPa-1·s-1。随着副高的不断西伸,水汽通量大值区自东向西移出云南。8月3日08时水汽辐合中心位于低压西北侧,水汽辐合中心值为-8×10-7 g·cm-2·hPa-1·s-1。3日20时水汽辐合中心增强为-10×10-7 g·cm-2·hPa-1·s-1,水汽辐合中心位于低压中心的西侧。其后水汽辐合中心一直位于低压倒槽槽前,强度维持在-6×10-7~-8×10-7 g·cm-2·hPa-1·s-1。5日02时云南西部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强度为-8×10-7 g·cm-2·hPa-1·s-1。08时后云南境内没有辐合中心。由于“飞燕”影响云南的路径为西北路径,水汽辐合区自东南向西北移过云南。
分析发现,在两个TC影响云南前后对流层中低层均保持较大的水汽输送。从TC影响云南期间700 hPa平均水汽通量图(图略)看,两个TC影响云南期间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主要来自于其本身的水汽、南海洋面的水汽和孟加拉湾输送的水汽。“启德”和“飞燕”影响云南期间,水汽通量都维持较大值,水汽辐合中心处于低压倒槽的槽前,随着系统自东向西影响云南的中部及以南地区。
分析两个TC强降水区(“启德”:21°~25°N、98°~106°E,“飞燕”:21°~26°N、98°~106°E)的平均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和风场的时间-高度剖面图(图 6),两次TC开始影响云南时,在低压倒槽槽前东北气流的引导下,600 hPa以下为水汽通量的大值区,在强降水开始前达到最大,降水开始后逐渐减小。降水开始前水汽辐合顶最高都在500 hPa,随着偏东气流逐渐向偏南气流转换,强降水区的水汽辐合顶慢慢下降到700 hPa附近。
![]() |
图 6 强降水区平均水汽通量(>2的阴影,单位: 10-2 g·cm-1·hPa-1·s-1)、水汽通量散度(单位: 10-7 g·cm-2·hPa-1·s-1)和风场(风矢)时间-高度剖面图 (a)1213“启德”,(b)1309“飞燕” Fig. 6 Time-height section of vapor flux (shaded area for more than 2, unit: 10-2 g·cm-1·hPa-1·s-1), moisture flux divergence (unit: 10-7 g·cm-2·hPa-1·s-1) and wind field (vector) at heavy rain areas (a) 1213 Kai-tak, (b) 1309 Jebi |
垂直运动不仅会引起水汽、热量、动量、涡度等垂直输送,而且与大气的绝热变化和水平辐合辐散运动配合,可引起湿度、温度、涡度的变化,对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很大作用。分析两个TC强降水区的平均散度和垂直速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图(图 7)发现,两个TC影响云南过程中强降水区上升运动较强,伸展高度在200 hPa附近,强上升运动区在700~500 hPa,最强上升运动中心都在-40×10-5 hPa·s-1。“启德”垂直运动负中心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垂直上升运动比白天强烈。“飞燕”的上升运动比“启德”减弱得快,日变化也不明显。配合上升运动两个TC都有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这样的高低空配置,更有利于抽吸运动。600~700 hPa以下为辐合区,以上为辐散区。“启德”辐合区最大中心值到-25×10-6 s-1,“飞燕”达到-15×10-6 s-1。结合雨量分析,在强降水发生时段,垂直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机制,上升运动释放了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时间与强降水时段吻合。
![]() |
图 7 强降水区平均散度和垂直速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图 (等值线表示垂直速度, 单位: 10-5 hPa·s-1; 阴影表示散度, 单位:10-6 s-1)(a)1213“启德”,(b)1309“飞燕” Fig. 7 Time-height section of average divergence and vertical speed in heavy rain areas (Contours indicate vertical velocity, unit: 10-5 hPa·s-1; shaded area indicates divergence, unit: 10-6 s-1)(a) 1213 Kai-tak, (b) 1309 Jebi |
(1) 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都在盛夏影响云南,进入20°N以北、105°E以西的关键区域,造成了云南南部地区的大到暴雨。
(2) “启德”和“飞燕”影响云南期间,移动路径取决于与青藏高压和副高间辐合区的配合。“启德”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副高呈带状,TC位于副高的西南侧的东南风到偏东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台风取偏西路径影响云南。而“飞燕”影响时青藏高压位置偏东,副高呈块状,TC位于副高西侧的偏南风中,引导气流有利于热带低压取西北路径影响云南。“飞燕”影响云南时云南中部处于气旋性风场中,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偏南气流两支气流汇集在此,使得“飞燕”在云南中部也产生了较强降水。
(3) 两个TC影响云南前后水汽主要来自于其本身、南海洋面和孟加拉湾。对流层中低层保持了较大的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中心处于低压倒槽的槽前,随着系统自东向西影响云南的中部及以南地区。这些来自TC本身和热带洋面的水汽具有高温高湿的热力性质,饱含着不稳定能量。
(4) 两个TC影响云南过程中强降水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上升运动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机制,释放了不稳定能量。
通过对1213号台风启德和1309号强热带风暴飞燕的分析发现,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时,TC移动过程中与青藏高压和副高压间辐合区的配合决定了TC移动路径和降水落区。若青藏高压位置偏西,副高呈带状,TC位于副高西南侧的偏东气流中,则有利于TC取偏西路径影响云南,此时往往造成云南南部的大到暴雨。而青藏高压位置偏东,副高呈块状,TC位于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中,则有利于热带低压取西北路径影响云南,此时不仅云南南部会出现大到暴雨,云南中部地区也可能出现强降水。因此做好青藏高压和副高的形态、位置的预报是准确预报降水强度和落区的前提。
曹晓岗, 王慧, 漆梁波, 2012. 台风珍珠和鲇鱼北折路径对比分析[J]. 气象, 38(7): 841-84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2.07.010 |
郭荣芬, 鲁亚斌, 李燕, 等, 2005. "伊布都"台风影响云南的暴雨过程分析[J]. 高原气象, 24(5): 784-791. |
郭荣芬, 肖子牛, 陈小华, 等, 2010a. 两次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对比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1(3): 317-328. |
郭荣芬, 肖子牛, 李英, 2010b. 西行热带气旋影响云南降水的统计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 26(6): 680-686. |
郭荣芬, 肖子牛, 鲁亚斌, 2013. 登陆热带气旋引发云南强降水的环境场特征[J]. 气象, 39(4): 418-426.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3.04.003 |
李英, 陈联寿, 王继志, 2004a. 登陆热带气旋长久维持与迅速消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J]. 气象学报, 62(2): 167-179. |
李英, 陈联寿, 徐祥德, 2004b. 登陆热带气旋维持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J]. 气象学报, 62(3): 257-268. |
李英, 陈联寿, 徐祥德, 2005. 水汽输送影响登陆热带气旋维持和降水的数值试验[J]. 大气科学, 29(1): 91-98. |
刘爱鸣, 林毅, 刘铭, 等, 2007. "碧利斯"和"格美"登陆后暴雨强度不同的天气学对比分析[J]. 气象, 33(5): 36-41.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7.05.005 |
鲁亚斌, 普贵明, 解明恩, 等, 2007. 060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对云南的影响及维持机制[J]. 气象, 33(11): 49-57.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07.11.008 |
康岚, 牛俊丽, 徐琳娜, 等, 2013. 台风对四川暴雨影响的环境场对比分析[J]. 气象, 39(4): 427-435.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3.04.004 |
孙建华, 赵思熊, 2006. 登陆台风引发的暴雨过程之诊断研究[J]. 大气科学, 64(1): 228-234. |
孙瑞, 杨松福, 黄海波, 2006. 两次单纯西行台风低压降水对比分析[J]. 广西气象, 27(增刊Ⅲ): 13-14. |
陶亦为, 2012. 2012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38(11): 1429-1435. |
许美玲, 段旭, 杞明辉, 等, 2011. 云南省天气预报员手册[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72-84.
|
杨舒楠, 何立富, 2013. 2013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 气象, 39(11): 1521-1528.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3.11.017 |
尤红, 王曼, 曹中和, 等, 2008. 0604号台风"碧利斯"持久不消及造成云南暴雨成因分析[J]. 台湾海峡, 27(2): 7-16. |
尤红, 周泓, 李艳平, 等, 2011. 0906号台风"莫拉菲"大范围暴雨过程诊断分析[J]. 暴雨灾害, 30(1): 1-6. |
张玲, 许映龙, 黄奕武, 2014. 1330号台风海燕强烈发展和快速移动原因分析[J]. 气象, 40(12): 1464-1480. DOI:10.7519/j.issn.1000-0526.2014.12.005 |